本文作者:理想主义者

“预制朋友圈”火了,新的社交趣味还是社交负担?

“预制朋友圈”火了,新的社交趣味还是社交负担?摘要: 北京时间月日尤文图斯将在欧冠联赛阶段首轮主场迎战埃因霍温比赛前夕尤文图斯主教练蒂亚戈莫塔出席了新闻发布会能够开始率队参加这项赛事我感到非常自豪最近预制朋友圈成为新的热点并在十一长假...

北京时间9月18日00:45,尤文图斯将在欧冠联赛阶段首轮主场迎战PSV埃因霍温。比赛前夕,尤文图斯主教练蒂亚戈-莫塔出席了新闻发布会。能够开始率队参加这项赛事,我感到非常自豪。

最近“预制朋友圈”成为新的热点,并在十一长假前夕,再度引起热议。所谓“预制朋友圈”,是指提前预设朋友圈素材、并选择不同时间发送的行为,比如出去旅游拍了成百上千张照片,不会一次性发完,而是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分批次发朋友圈。在网上有博主极限拍照6小时,预制国庆朋友圈,喊出“拍预制朋友圈,享预制人生”口号,也有人不解,“现在朋友圈也预制了”?

“预制朋友圈”是从“预制菜”转变而来的调侃。客观来看,这本身意味着社交 的某种“异化”。这里的“异化”没有贬义的意思,只是说社交 的发文不再是“记录当下”,而是服务于整个人生的建构——人生是漫长的,那么朋友圈也在相应地拉长,它在持续不断地塑造互联网上的第二人格,那么“美好的瞬间”自然也要提高复用率。

朋友圈开始预制,本身也显示一种生活形态的改变。根据今年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同时2022年也有数据显示,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那么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则在4个小时以上。

这两个数据很有代表性,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是网民,每个人也都有相当长的时间生活在网络上。网络不再只是一个工具、一个 ,它正在逐渐融合为生活本身,也成了人格本身的延伸。

“预制朋友圈”火了,新的社交趣味还是社交负担?

法国哲学学者鲍德里亚曾提出过“拟像世界”的说法,认为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对真实世界失去兴趣,却沉溺在“拟像”之中。这就很像是今天的网络空间。伴随着网络对个人生活的全方位笼罩,人们的自我存在也在被改写,人们在虚拟世界进行着自觉不自觉的“重生”。

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人们见面互递名片,今天人们互加微信。那么你的微信头像、朋友圈内容、个性签名,对于一个人的互联网生存来说都是有定义作用的。相比于真实的面貌、声线、名片上的文字,那些由代码构成的社交符号,才是人际交往最主要的信息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也会催生诸如“预制朋友圈”之类的现象。本质上来讲,这就是一种技巧性的自我修饰,放大精致生活的瞬间,将它填充进平庸的日常,在互联网上重建自己的生活样态。

其实这也并不新鲜。在此之前就有媒体报道,如今存在着一条完整的“朋友圈产业链”:有人通过购买虚假朋友圈、修改朋友圈定位、用打车软件订豪车拍照等,“制造”人设,电商 还有售卖“朋友圈展示面”之类的业务。

人性从来都有炫耀的一面,只要在法律道德之上,本无可厚非,人们渴望自我展示的愿望也应当被尊重。不过当这种热情走过了头,它也就不再那么自然,多少让人觉得太过用力——人们需要去购买朋友圈素材,需要费尽心机地预制朋友圈,想方设法让朋友圈脱离自己的生活基本面,试图用“精装的朋友圈”去消解“毛坯的生活”,这或许也是一种本末倒置。

对媒介发展带来的泡沫化景观,其实学术界、舆论场一直不乏反思的声音。不可否认的是,人们最根本的生活空间,其实还是这个物理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可能有些平凡和无趣,要考虑柴米油盐,要应对鸡零狗碎,但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最深层的联系,却依然发生在这里。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互联网的形象再造上,而忽视周遭真实的人与生活,人生也恐变得悬浮。

所以,“预制朋友圈”是一种社交乐趣,但也没必要成为人们的社交负担。就像在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最真切的体验依然是目视的风景、耳闻的声音、与亲朋相聚的温情。“预制朋友圈”当然可以带来一连串的点赞,但如果回忆起这个假期,只留下了自己忙于拍照P图、定时发送的记忆,何尝不是一种唐突风景、辜负生活呢?

特约评论员 易之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